东汉隶书《孟孝琚碑》
隶书
2024-11-13 15:44:51
《孟孝琚碑》 碑高1.33米、宽0.96米、厚约0.24米。碑文隶书,直式,由左向右,共15行,其中第5行只有3字,第13行无字,第14行16字,第15行10字,其余每行21字。合计残存260字。碑文两侧有龙纹和虎纹,下有龟蛇纹。 由于上段缺失,仅有“丙申”“十月癸卯”“十ー月乙卯”等字,立碑年代,因缺年号,说法不一。多数学者倾向于东汉永寿二年或三年(156、157)立,是云南省现存唯一一块汉代碑刻。
此碑置放于昭通市内原地区实验中学,后实验中学搬移望海公园后改为实验小学,后实验小学搬离现昭通大道与金鹰大道交叉口新校区后,现为新开发楼盘文渊小区内。碑于清光绪27年(1901)在昭通白泥井出土,当年移置昭通城内文庙。
此碑主要记述记述孟孝琚的生平事迹。孟氏为著名“南中大姓”之一,孟孝琚,原名孟广宗,“十二随官受韩诗,兼通孝经二卷,博览(群书)”。时边疆地区已深受汉文化影响。碑文辞典雅,形体、画像、书法都是东汉时期盛行的风格。从书法上看,碑文系方笔隶书,取势横扁,左右舒展,笔画瘦劲古朴。它的发现,不仅打破了“北方南圆”的陋说,而且可以探索“汉隶与今隶递嬗痕迹”(梁启超语)。
是碑出土以来,名满海内,题跋者多至数十家,被誉为“滇南瑰宝”、“稀世之珍”、“古汉碑第一”。1965年云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2006年05月25日,孟孝琚碑作为汉代文物,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。
作为“滇石之最古者”,《孟孝琚碑》对于阐明云南文化、学术的地位,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。但由于《孟孝琚碑》出土较晚,前清曾经旅居或宦游于云南的著名金石考据家,如阮元、桂馥、王昶等人,均未得见;至于罗振玉、梁启超、吴士鉴诸先生虽得见孟碑拓片,但因为已经是清末民初的政治动荡时代,其精力与视线不能不有所转移,因而对孟碑的“考证概未精审”。尽管如此,仍有若干精彩跋语传世。本文择其有关书艺的评论恭录于下:
昭通胡国祯《记》曰:“书法苍劲,文辞雅健,浑朴古茂……得此断碣,不独为吾里光,而全滇亦可生色矣。”
昭通谢崇基《跋》曰:“其文辞古茂,字画遒劲,方之滇中古刻,远过两爨诸碑之上。虽碑首断阙,间有泐痕,年代无考,然以文字揆之,应在汉、魏之间,非两晋后物,洵可宝也。”
剑川赵藩《跋》曰:“滇中贞石,两爨碑为最古,而此碑更先之,文辞书法,皆东汉人矩度,埋土中二千余年而始出,固将星凤视之,惟惜上段阙文,无由稽考征信,然摩挲翠墨,疏古渊茂,同断为汉碑无疑也。”
善化黄膺《跋》曰:“是碑结体方整,笔意圆劲浑朴,在篆隶间……此石晚出,乃古汉碑第一,微独滇南瑰宝,亦寰宇希世之珍矣。”需要指明的是,黄鹿泉对孟碑评价之所以如此之高,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把孟碑年代断为东汉初建武十二年(36)所致,比之目前公认的桓帝永寿三年(157),足足提前了一百二十一年,自然会感觉较之其余东汉名碑为贵,乃至以“汉碑第一”称之。
宜都杨守敬《跋》曰:“以碑字体定之,似《韩公铭》《尹宙》……其在桓、和之世乎?”
昭通谢文冏《跋》曰:“是碑字体方整,浑茂古劲,在篆隶间,大有关于书学。”
石屏袁嘉谷《跋》曰:其字体“简朴古茂,与五凤地节石相类,非永平褒斜石刻、中岳泰室比也。”
梁启超于1925年《跋》曰:“碑中字体,有绝类今楷者,可见书之变迁,其积以渐,其来甚久,谓其某体起于某时,创自某人,皆目论也……滇南所出两碑,《爨龙颜》全用方笔,足破北方南圆之陋。见此碑可征汉隶、今隶递嬗痕迹,皆与书学有关系。”
姚安由云龙《跋》曰:“《孟孝琚碑》为滇石之最古者……至其字体,亦于《韩公铭》《尹宙碑》为近……结体方整,浑穆淳厚,尤与《樊敏碑》逼似,其中‘君’字‘石’字几如出一手”。
贵阳余达父为《孟碑》题诗云:“最晚乃出孟璇碑,文章渊雅八分好……舍此一片昆山玉,公之世界得彰表。”
总而言之,《孟孝琚碑》出土后的晚清民国时期,学界较多关注于其年 * 证问题;涉及书艺书风,则停留于宏观描述,未暇细致展开。
猜你喜欢
元人遗墨 元宇致 * 提举尺牍
2023-04-07 05:49:10明陆一岳诸体篆书册 落华流水文
2023-01-28 12:02:40清李鸿章致子美三月廿一午刻函
2024-01-06 17:07:00清曾国荃尺牍
2024-02-02 01:01:01民国陆恢顾麟士山水 顾麟士山水
2023-07-31 09:53:37民国王震国色天香
2024-10-08 10:30:26群仙䜩集图 尊长持杖
2024-10-16 22:46:52折扇成扇
2024-07-25 09:58:13宋人集绘 无款秋林高士
2024-07-29 14:31:02清三希堂法帖(十六) 宋章惇书尺牍
2021-11-30 08:42:2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