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置:首页>> 书法字帖>> 辽金元书法

元管道升书孝经

作者:管道升 楷书
2021-09-24 16:24:48

品名:元管道升书孝经卷
分类:法书
作者:管道升
书体:楷书
时间:元成宗大德九年(1305)
数量:一卷
语言:汉文
释文:孝经。(第一则)开宗明义章第一。仲尼闲居。曾子侍侧。子曰。先王有至德要道。以顺天下。民用和睦。上下无怨。女知之乎。曾子避席曰。参不敏。何足以知之。子曰。夫孝。德之本也。教之所由生也。复坐。吾语女。身体发肤。受之父母。不敢毁伤。孝之始也。立身行道。扬名于后世。以显父母。孝之终也。夫孝始于事亲。中于事君。终于立身。大雅云。无念尔祖。聿修厥德。(第二则)天子章第二。子曰。爱亲者不敢恶于人。敬亲者不敢慢于人。爱敬尽于事亲。而后教加于百姓。刑于四海。盖天子之孝也。甫刑云。一人有庆。兆民赖之。(第三则)诸侯章第三。在上不骄。高而不危。制节谨度。满而不溢。高而不危。所以长守贵也。满而不溢。所以长守富也。富贵不离其身。然后能保其社稷。而和其民人。盖诸侯之孝也。诗云。战战兢兢。如临深渊。如履薄冰。(第四则)卿大夫章第四。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。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。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。是故非法不言。非道不行。口无择言。身无择行。言满天下无怨恶。行满天下无口过。三者备矣。然后能守其宗庙。盖卿大夫之孝也。诗云。夙夜匪懈。以事一人。(第五则)士章第五。资于事父以事母。而爱同。资于事父以事君。而敬同。故母取其爱。而君取其敬。兼之者父也。故以孝事君则忠。以敬事长则顺。忠顺不失以事其上。然后能保其禄位。而守其祭祀。盖士之孝也。诗曰。夙兴夜寐。无忝尔所生。(第六则)庶人章第六。用天之道。因地之利。谨身节用。以养父母。此庶人之孝也。故自天子至于庶人。孝无终始。而患不及者。未之有也。(第七则)三才章第七。曾子曰。甚哉。孝之大也。子曰。夫孝。天之经也。地之义也。民之行也。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。则天之明。因地之利。以顺天下。是以其教不肃而成。其政不严而治。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。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。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。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。尊之以礼乐而民和睦。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。诗云。赫赫师尹。民具尔瞻。(第八则)孝治章第八。子曰。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。不敢遗小国之臣。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。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。治国者。不敢侮于鳏寡。而况于士民乎。故得百姓之欢心。以事其先君。治家者不敢侮于臣妾。而况于妻子乎。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。夫然故生则亲安之。祭则鬼享之。是以天下和平。菑害不生。祸乱不作。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。诗云。有觉德行。四国顺之。(第九则)圣治章第九。曾子曰。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。子曰。天地之性人为贵。人之行莫大于孝。孝莫大于严父。严父莫大于配天。则周公其人也。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。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。是以四海之内。各以其职来祭。夫圣人之德。又何以加于孝乎。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而严。圣人因严以教敬。因亲以教爱。圣人之教不肃而成。其政不严而治。其所因者本也。父子之道天性也。君臣之义也。父母生之续莫大焉。君亲临之厚莫重焉。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。谓之悖德。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。谓之悖礼。以顺则逆。民无则焉。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。虽得之君子不贵也。君子则不然。言思可道。行思可乐。德义可尊。作事可法。容止可观。进退可度。以临其民。是以其民畏而爱之。则而象之。故能成其德教。而行其政令。诗云。淑人君子。其仪不忒。(第十则)纪孝行章第十。子曰。孝子之事亲也。居则致其敬。养则致其乐。病则致其忧。丧则致其哀。祭则致其严。五者备矣。然后能事亲。事亲者居上不骄。为下不乱。在丑不争。居上而骄则亡。为下而乱则刑。在丑而争则兵。三者不除。虽日用三牲之养。犹为不孝也。(第十一则)五刑章第十一。子曰。五刑之属三千。而罪莫大于不孝。要君者无上。非圣者无法。非孝者无亲。此大乱之道也。(第十二则)广要道章第十二。子曰。教民亲爱莫善于孝。教民礼顺莫善于悌。移风易俗莫善于乐。安上治民莫善于礼。礼者敬而已矣。故敬其父则子悦。敬其兄则弟悦。敬其君则臣悦。敬一人而千万人悦。所敬者寡而悦者寡(应作众)。此之谓要道也。(第十三则)广至德章第十三。子曰。君子之教以孝也。非家至而日见之也。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。教以弟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。敬(应作教)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。诗云。恺悌君子。民之父母。非至德。其孰能顺民如此。其大者乎。(第十四则)广扬名章第十四。子曰。君子之事亲孝。故忠可移于君。事兄弟故顺可移于长。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。是以行成于内。而名立于后世矣。(第十五则)谏争章第十五。曾子曰。若夫慈爱恭敬。安亲扬名。则闻命矣。敢问子从父之令。可谓孝乎。子曰。是何言欤。是何言欤。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。虽无道不失其天下。诸侯有争臣五人。虽无道不失其国。大夫有争臣三人。虽无道不失其家。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。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。故当不义。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。臣不可以争于君。故当不义则争之。从父之令。又焉得为孝乎。(第十六则)感应章第十六。子曰。昔者明王事父孝。故事天明。事母孝。故事地察。长幼顺。故上下治。天地明察。神明彰矣。故虽天子。必有尊也。言有父也。必有先也。言有兄也。宗庙致敬。不忘亲也。修身慎行。恐辱先也。宗庙致敬。鬼神著矣。孝弟之至。通于神明。光于四海。无所不通。诗云。自西自东。自南自北。无思不服。(第十七则)事君章第十七。子曰。君子之事上也。进思尽忠。退思补过。将顺其美。匡救其恶。故上下能相亲也。诗云。心乎爱矣。遐不谓矣。中心藏之。何日忘之。(第十八则)丧亲章第十八。子曰。孝子之丧亲也。哭不偯。礼无容。言不文。服美不安。闻乐不乐。食旨不甘。此哀戚之情也。三月而食。教民无以死伤生。毁不灭性。此圣人之政也。丧不过三年。示民有终也。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。陈其簠簋而哀戚之。躃踊哭泣哀以送之。卜其宅兆而安厝之。为之宗庙以鬼享之。春秋祭祀以时思之。生事爱敬。死事哀戚。生民之本尽矣。死生之义备矣。孝子之事亲终矣。女孝经。(第一则)开宗明义章第一。曹大家闲居。诸女侍坐。大家曰。昔者。圣帝二女有孝道降于妫汭。卑让恭俭。思尽妇道。贤明多智。免人之难。汝闻之乎。诸女退位而辞曰。女子愚昧。未尝接大人余论。曷得以闻之。大家曰。夫学以聚之。问以辩之。多闻阙疑。可以为人之宗矣。汝能听其言。行其事。吾为汝陈之。夫孝者。广天地。厚人伦。动鬼神。感禽兽。恭近于礼。三思后行。无施其劳。不伐其善。和柔贞顺。以明孝慈。德行有成。可以无咎。书云。孝乎惟孝。友于兄弟。此之谓也。(第二则)后妃章第二。大家曰。关雎。麟趾。后妃之德。忧在进贤。不淫其色。朝夕思念。至于忧勤。而德教加于百姓。刑于四海。盖后妃之孝也。诗云。鼓钟于宫。声闻于外。(第三则)夫人章第三。居尊能约。守位无私。审其勤劳。明其视听。诗书之府。可以习之。礼乐之道。可以行之。故无贤而名昌。是谓积殃。德小而位大。是谓婴害。岂不诫欤。静专动直。不失其仪。然后能和其子孙。保其宗庙。盖夫人之孝也。易曰。闲邪存其诚。德博而化。(第四则)邦君章第四。非礼教之法服。不敢服。非诗书之灋言。不敢道。非信义之德行。不敢行。欲人不闻。勿若不言。欲人不知。勿若不为。欲人不传。勿若不行。三者备矣。然后能守其祭祀。盖邦君之孝也。诗云。于以采蘩。于沼于沚。于以用之。公侯之事。(第五则)庶人章第五。为妇之道。分义之利。先人后己。以事舅姑。纺绩裳衣。社赋蒸献。此庶人妻之孝也。诗云。妇无公事。休其蚕织。(第六则)事舅姑章第六。女子之事舅姑也。敬与父同。爱与母同。守之者义也。执之者礼也。鸡初鸣。咸盥漱。衣服以朝焉。冬温夏清。昏定晨省。敬以直内。义以方外。礼信立而后行。诗云。女子有行。远兄弟父母。(第七则)三才章第七。诸女曰。甚哉。夫之大也。大家曰。夫者。天也。可不务乎。古者女子出嫁曰归。移天事夫。其义远矣。天之经也。地之义也。人之行也。天地之性。而人是则之。则天之明。因地之利。防闲执礼。可以成家。然后先之。以泛爱君子。不忘其孝慈。陈之以德义。君子兴行。先之以敬让。君子不争。道之以礼乐。君子和睦。示之以好恶。君子知禁。诗云。既明且哲。以保其身。(第八则)孝治章第八。大家曰。古者。淑女之以孝治九族也。不敢遗卑幼之妾。而况于娣姪乎。故得六亲之懽心。以事其舅姑。治家者。不敢侮于鸡犬。而况于小人乎。故得上下之懽心。以事其夫。理闺者。不敢失于左右。而况于君子乎。故得人之懽心。以事其亲。夫然。故生则亲安之。祭则鬼享之。是以九族和平。萋菲不生。祸乱不作。故淑女之以孝治上下也如此。诗云。不愆不忘。率由旧章。(第九则)贤明章第九。诸女曰。敢问妇人之德。无以加于智乎。大家曰。人肖天地。负阴抱阳。有聪明贤哲之性。习之无不利。而况于用心乎。昔楚庄王晏朝。樊女进曰。何罢朝之晚也。得无倦乎。王曰。今与言(点去)贤者言乐。不觉日之晚也。樊女曰。敢问贤者谁欤。曰。虞丘子。樊女掩口而笑。王怪。问之。对曰。虞丘子贤则贤矣。然未忠也。妾幸得充后宫。尚汤沐执巾。栉备扫除。十有一年矣。妾乃进九女。今贤于妾者二人。与妾同列者七人。妾知妨妾之爱。夺妾之宠。故不敢以私蔽公。欲王多见博闻也。今虞丘子居相十年。所荐者。非其子孙。则宗族昆弟。未尝闻进贤。而退不肖。可谓贤哉。王以告之。虞丘子不知所为。乃避舍露寝。使人迎孙叔敖而进之。遂立为相。夫以一言之智。诸侯不敢窥兵。终霸其国。樊女之力也。诗云。得人者昌。失人者亡。又曰。辞之辑矣。人之洽矣。(第十则)纪德行章第十。大家曰。女子之事夫也。𫄥笄而朝。则有君臣之严。沃盥馈食。则有父子之敬。报反而行。则有兄弟之道。受期必诚。则有朋友之信。言行无玷。则有理家之度。五者备矣。然后能事夫。居上不骄。为下不乱。在丑不争。居上而骄则殆。为下而乱则辱。在丑而争则乖。三者不除。虽和如琴瑟。犹为不妇也。(第十一则)五刑章第十一。大家曰。五刑之属三千。而罪莫大于妒忌。故七出之状。标其首焉。贞顺正直。和柔无妒。理于幽闺。不通于外。目不㺄旬色。耳不留声。耳目之欲。不越其事。盖圣人之教也。汝其行之。诗云。令仪令色。小心翼翼。古训是式。威仪是力。(第十二则)广要道章第十二。大家曰。女子之事舅姑也。竭力而尽礼。奉娣姒也。倾心而罄义。抚诸孤以仁。佐君子以智。与娣姒之言信。对宾侣之容敬。临财廉取与让。不为苟得。动必有方。贞顺勤劳。勉其荒怠。然后慎言语。省嗜欲。出门必掩蔽其面。夜行以烛。无烛则止。送兄弟不逾于阈。此妇人之要道。汝其念之。(第十三则)广守信章第十三。立天之道。曰阴与阳。立地之道。曰柔与刚。阴阳刚柔。天地之始。男女夫妇。人伦之际。故乾坤交泰。谁能间之。妇地夫天。废一不可。然则丈夫百行。妇人一志。昔楚昭王出游。留姜氏于渐台。江水暴至。王约迎夫人必以符合。使者仓卒。遂不请行。姜氏曰。妾闻贞女义不犯约。勇士不畏其死。妾知不去必死。然无符。不敢犯约。虽行之必生。无信而生。不如守义而死。会使者还取符。则水高台没矣。其守信也如此。汝其勉之。(第十四则)广扬名章第十四。大家曰。女子之事父母也孝。故忠可移于舅姑。事姊妹也义。故顺可移于娣姒。居家理。故理可闻于六亲。是以行成于内。而名立于后世矣。(第十五则)谏诤章第十五。诸女曰。若夫廉贞孝义。事姑敬夫。扬名则闻命矣。敢问妇从夫之令。可谓贤乎。大家曰。是何言欤。是何言欤。昔者周宣王晚朝。姜后脱簪珥待罪于永巷。宣王为之夙兴。汉成帝命班婕妤同辇。婕妤辞曰。妾闻三代明王。皆有贤臣在侧。不闻与嬖女仝乘。成帝为之改容。由是观之。天子有诤臣。虽无道。不失其天下。诸侯有诤臣。虽无道。不失其国。大夫有诤臣。虽无道。不失其家。士有诤友。则不离于令名。父有诤子。则不陷于不义。夫有诤妻。则不入于非道。若但从夫之令。又焉得为贤乎。诗云。猷之未远。是用大谏。(第十六则)胎教章第十六。大家曰。人受五常之理。生而有性习也。感善则善。感恶则恶。虽在胎养。岂无教乎。古者妇人姙子也。寝不侧。坐不边。立不跛。不食邪味。不履左道。割不正不食。席不正不坐。目不视恶色。耳不听靡声。口不出傲言。手不执邪器。夜则诵经书。朝则讲礼乐。其生子也。形容端正。才德过人。其胎教如此。(第十七则)母仪章第十七。大家曰。夫为人母者。明其礼也。和之以恩爱。示之以严毅。动而合礼。言必有经。男子六岁教之数与方名。七岁男女不同席。不共食。八岁习之以小学。十岁从以师焉。出必告。反必面。所游必有常。所习必有业。居不主奥。坐不中席。行不中道。立不中门。不登高。不临深。不苟訾。不苟笑。不有私财。立必正方。耳不倾听。使男女有别。远嫌避疑。不同巾栉。女子七岁教之以四德。其母仪之道如此。诗云。教诲尔子。式谷似之。(第十八则)举恶章第十八。诸女曰。妇道之善。敬闻命矣。小子不敏。愿终身以行之。敢问古者亦有不令之妇乎。大家曰。夏之兴也以涂山。其灭也以末喜。殷之兴也以有莘氏。其灭也以妲己。周之兴也以大任。其灭也以褒姒。此三代之王。皆以妇人失天下。身死国亡。而况于诸侯乎。况于卿大夫乎。况于庶人乎。由是观之。妇人起家者有之。祸于家者亦有之。至于陈御叔之妻夏氏。杀三夫。戮一子。弑一君。走两卿。丧一国。盖恶之极也。夫以一女子之身。破六家之产。吁可畏哉。若行善道。则不及于此矣。大德九年(西元一三0五年)三月上浣。天水管道升书。

藏品尺寸(公分):21.9x272.8;隔水一:9.6;隔水二:9.9;拖尾:21.9x18.5;隔水三:8.4;

元管道升书孝经
元管道升书孝经
元管道升书孝经
元管道升书孝经
元管道升书孝经
元管道升书孝经
元管道升书孝经
元管道升书孝经
元管道升书孝经
元管道升书孝经

标签:管道升,法书
纠错

猜你喜欢

元管道升书孝经 字帖网 m.zitiewang.com